这样一个身居高位的武将没有道理去故意谋反,魏延比关羽更讨厌士大夫,所以和同僚关系并不好,其他文成武将也都故意让着这个脾气比较差的魏延。但是有一个人偏偏不服他,那就是杨仪,魏延和杨仪之间闹了不少矛盾。

同样在北伐期间,魏延非常自傲不太服从诸葛亮的命令。想要效仿韩信,自己率领一路兵马,诸葛亮肯定不允许啊。魏延就私下说诸葛亮过于胆小。让自己本领没有地方发挥。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三国志.蜀书.魏延传》

魏延“反叛”的导火索

到第五次北伐期间,诸葛亮油尽灯枯即将死亡,死之前开了个密会召集了姜维,杨仪,费祎等人,唯独没有魏延,诸葛亮说道:我死了,你们就退兵,让魏延断后,姜维辅助断后,要是魏延不听命令,你们就跑你们的,别管他了。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三国志.魏延传

所以诸葛亮这个举动是不是有挑起魏延“反叛”之心的念头?其实在许许多多人看来是这样的。但是我觉得不是,倒是觉得丞相用心良苦。

要知道魏延本就不太服诸葛亮,但是碍于诸葛亮的身份,所以也没说什么。这时候诸葛亮一死,没人压得住的魏延。怕魏延急功近利,继续北伐。所以想了这么一出。

我觉得激起魏延怒火的人还是杨仪,杨仪和魏延两人势同水火,彼此都看对方不顺眼,而杨仪在密会之后,又得了诸葛亮的命令,几人商量,故意派费祎去传达诸葛亮的命令,让魏延断后。

魏延听后,果不其然,想自己继续北伐,而且还听到自己要给杨仪他们断后,更气不打一处来。那肯定不干啊,说道:“丞相虽然死了,我魏延还在啊,我魏延一样可以率军继续北伐,打掉曹贼,这杨仪算什么东西,凭什么让我断后?

亮卒,仪秘不发丧,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当自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之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费祎这一听,果不其然,丞相当真料事如神,便找了个借口,上马掉头就跑。魏延一看不对啊,这家伙急着跑什么?仔细一想,坏了,想把费祎抓回来,但是已经晚了,便派探子去打探消息,这一打探魏延气坏了,探子回报到,杨仪带着大部队已经往回撤了。魏延一听,怒火攻心,做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也就是这件事,让他背上了反贼的名头,死的不明不白)。

听罢,魏延召集部下,赶在杨仪他们前面撤退了,这家伙一路撤退一路烧啊,什么路标啊,桥啊,栈道啊,一个没放过,以拦截杨仪部队撤退。拦截大军撤退,

这可是杀头的大罪啊。

果不其然,杨仪向朝廷上书说魏延起兵谋反,违抗军令。魏延也上书说杨仪有谋反之心,不战而退,两人各执一词。

刘禅一时半会也拿不定主意,两边都不好惹。便召集董允,蒋琬和一些大臣一起商量。但是就凭魏延烧栈道,阻击友军的行为,朝廷内也没人敢支持他,更何况朝中也无人帮他。

而杨仪这边,在朝内还是有人的。蒋琬,董允,这些都是。

所以蒋琬,董允一口咬定,杨仪不会反,魏延肯定会反。刘禅也没有直接听取二人的意见。只是命令蒋琬带人去前方仔细调查。

然而还没等蒋琬到达,王平带兵前往魏延军营叫阵,大声斥责魏延:“丞相归天,尸骨未寒,汝等岂敢如此胆大妄为?”

这一喊,魏延的士兵们听了,不对啊,我们怎么就成叛军了,而且马上能回家了,这时候被按个叛军的名头可不值当,于是分分放下武器,回归大部队。

魏延一看,完了,知道自己干的事也站不住脚,这下没了兵权,彻底心灰意冷。

于是只好带着儿子和几个心腹往南逃去,再逃亡到汉中。

杨仪带兵南下追击魏延,最后在阵前,姜维和其说话的时候也是叫姜维到一边去,此事与他无关,这是他和杨仪的事,他要和杨仪单挑,但是杨仪哪会与其单挑,最后在被马岱所杀。被定了谋反的罪名,诛灭三族。一代名将终究含恨而终。

魏延真的要反吗?

我的答案还是:不会。

《三国志.魏延传》也同样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魏延如若反叛,应该是往北投靠曹操,而不是南下回汉中,他的本意还是为了杀掉杨仪。并不存在反叛蜀汉的心思,只可惜他过于自傲,一时头脑发热,只为了解决自己与杨仪的私人恩怨,错在不该动用军队阻击友军,不该违抗诸葛亮的军令。所以他完全是用了一种错误的方式来证明自己。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