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历史学家郭沫若也认为“黄巢拟盗掘陵未逞”。

第二次发生在五代时期,盗墓是五代时期的号称盗圣的温韬据《新五代史》记载:

“温韬为耀州(今陕西耀县,当时乾县为其辖地)节度使,……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意发掘……惟乾陵风雨不可发。”。分一过来就是,温韬当时作为乾陵地区的节度使,有意发掘乾陵,但是因为很多原因最后没有发掘。

第三次发生在民国初年,是盘踞在关中地区的小军阀孙连仲所为据翦伯赞和郭沫若1960年春游乾陵时介绍:当时孙连仲派工兵用黑色炸药炸开了墓道表面封石,仍看不到根底,正犹豫间,忽然刮来一阵狂风,顿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炸墓道的工兵纷纷想起了当地群众给他们讲过的许多稀奇古怪的事儿,内心十分恐慌。孙连仲本人也对盗陵必遭报应的传说半信半疑起来,于是只好重新回填了炸开的墓道口。

1958年,当地几个农民放炮炸石,无意间炸出墓道口。1960年2月,陕西省成立了“乾陵发掘委员会”,经初步发掘确认被炸处是地宫墓道,并于4月3日开始发掘乾陵地宫墓道。5月12日,墓道砌石全部披露。当时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对《乾陵发掘计划》作出“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的批示,之后,国务院又再发通知要求“全国帝王陵墓前先不要挖”,乾陵的发掘就此停止。

乾陵为什么1300多年以来没有被盗呢?

建国后,有关部门曾对乾陵墓道进行试掘。挖掘情况与《旧唐书·严善思传》“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的记载相同。由此推断乾陵历史上没被人盗掘。

第一是:墓道周围结构坚固

乾陵宽约3.9米、全长63.1米的墓道全用石条封砌,石条之间又用铁拴板或铁棍牵拉,再以白铁浇铸其缝,使2000余块石条连成一体。

据勘察,除了墓道中段上层的石条有移动和损坏外,上段、下段均完整如初。

第二是:乾陵地宫建在山腹中,另凿新洞入地宫,难度很大

乾陵地宫凿在石山腹部,舍墓道而另凿新洞入地宫,难度很大,同时通过对包括黄巢沟在内的所有盗窃可疑点进行勘察,都没有发现新的盗洞。至于试掘后发现墓道封石部分残缺,并有损坏痕迹和顺序紊乱情况,这很可能是二次启陵葬武则天时留下来的。因此许多专家断定乾陵是唐关中十八陵中唯一未被盗掘的陵墓。

总结:除史书上的记载的三次大的盗墓活动外,历史上没有记载乾陵有被盗掘的迹象,第二是通过近代考古人员的考察验证,没有发现新的盗洞。武则天陵墓乾陵地宫在山中腹部,墓道周围结构坚固,盗墓人员无法挖洞进去,盗墓的难度比较大,再加上当地关于盗墓流传的一些传说,使得盗墓者心生恐惧,因此很多盗墓者在尝试盗掘无果之后就放弃盗掘了,因此中国唯一的女皇武则天陵墓至今1300多年未被盗,因此许多专家和学者断定乾陵是唐关中十八陵中唯一未被盗掘的陵墓。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武则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