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有文化素养测验,试一下?
今天咱来唠唠一件既神秘又严肃的事儿——殓尸。
别急着划走,这可不是什么晦气的话题。每个人总有那么一天,谁也躲不掉。
你想过没,从古到今,人们是怎么跟逝者说再见的?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去了,传统和现代的方式更是大不相同。反正,就还挺有料的。
详解“殓”字
“殓”字的本义是把尸体装入棺材,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入殓”。传统入殓有“大殓”和“小殓”。
“殓”的读音是liàn,声调是第四声,而非3声。区别于“收敛”的“敛”liǎn。因收敛这个词使用更多,加之字形相近,故容易读错。
“歹”字旁, dǎi,这个字本身就是一个表示“不好”“坏”“危险”的意思。 很多和死亡、危险、伤害或者不好的事情相关的字,都会用“歹”字旁来表示。就犹如给这些字打了一个“警示标签”。如: 残殃死殚殉殇殁 等。
在《礼记·檀弓》里提到:
“小敛于户内,大敛于阼。”
意思是小殓在室内进行,大殓在堂前进行。
唐代韩愈在《祭十二郎文》里也提到:
“殓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窆(biǎn),指下葬。
“殓 尸”
是指对逝者的遗体进行装殓的过程,即将遗体放入棺材或其他容器中。这一过程因地域、文化、宗教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传统的殓尸流程,那可真是充满了仪式感。
当一个人去世后,家里人得忙活好一阵子。
首先是“小殓”,也就是给逝者穿寿衣。这可不是随便穿穿就行,寿衣的件数、颜色、材质都有讲究,一般要穿单数,比如三件、五件。寿衣通常是用丝绸、棉布等柔软的布料做成,颜色以深蓝色、紫色为主,深蓝色象征宁静,紫色代表富贵。
也有选择红色的,笔者表示不太能理解,(你认为为啥会有人用红色?)
接着是报丧:人去世后,会派人通知到各方远近亲戚。通常会鸣放鞭炮以报丧,起到通知左邻右舍的作用,还象征着欢送逝者进入仙境。
接着是“大殓”,就是把逝者的遗体放进棺材里。这棺材也是有说法的,一般用上好的木材,像柏木、杉木等,寓意着坚固和长寿。而且,棺材里面还会铺上一层草木灰,据说能吸收潮气,保护遗体。在入殓的时候,家人会把逝者生前喜欢的东西,比如首饰、衣物、一些小玩意儿,一起放入棺材作陪葬,寓意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得舒坦。
之后封棺:完成装殓后,将棺材封好。之后就是停灵和守灵了。逝者要在家里停放一两天,这段时间,家里人要日夜守在灵前,烧香、点蜡烛,接待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
一些特殊仪式
招魂:在入殓前,家属会进行招魂仪式,希望逝者的灵魂能够回归。
点长明灯:入殓后到出殡前,灵堂要点长明灯,棺材头部还要加一盏油灯,俗称“点脑头火”。
再看看现代的殓尸流程
现在,在大部分农村还保留着一些上面的殓尸程序,但在城市里,那可就大不一样了。
现在,人们更加注重简化、科学、卫生。当有人去世后,会交由医院或者殡仪馆的专业殓尸人员,先给遗体消毒、清洁,保证遗体干净卫生。接着给遗体化妆、整理,让逝者能以最好的状态出现在告别仪式上……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好奇,传统和现代的殓尸流程到底哪个更好呢?这还真不好说。传统的方式充满了文化内涵和情感寄托,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和对逝者的尊重。而现代的方式则更加科学、卫生、高效,符合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
你觉得呢?
文化意义
殓尸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也体现了社会的文化价值观。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殓尸这一过程被视为对逝者的一种最后的关怀和送别,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思。
文化素养测验:下边的成语你能想到几个?评论区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