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进一步拓宽了审美的领域,提供了更为多元的生活方式,也为对男性的审美提供了更多元的面向。那种基于性别特征进行的价值判断,将男性气质等同于外表外貌,是一种简单化的做法。精致细腻也好,粗枝大条也好,都是自己审美的选择,一个理性、成熟、宽容的社会理应包容。而关注男性气质的构建,也更应该发扬内在的勇气、坚强和担当等诸多品质。这种品质,我们在保家卫国的军人身上可以看到,在为国争光的体育运动员身上可以看到,在梅兰芳、程砚秋等杰出演员身上同样也能看到,他们外形或许少了些棱角、多了些清秀,但是高尚品格、家国情怀同样值得推崇。
其实,在一个强调权利和平等的法治社会,基于性别差异而带来的不同评价,也逐渐被抹平。传统所谓“男性气质”中,为人们所推崇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意志品格,也在很大程度融入了现代公民精神的内核,成为一种带有普遍共识性的价值。从这个角度来看,涵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男性气质,关键是要塑造一种有勇气、有担当的内在品格,形成包容、开放的现代风度,培养守法律、有教养的行为习惯。
基于此,我们不认同所谓“娘炮”“不男不女”等带有贬损性的说法,但也呼唤在青少年中有着广泛影响的明星们,呈现更加积极、向上的形象,展示更加健康、阳光的审美,以应有的社会责任与担当精神成为真正的偶像。摈弃矫揉造作的风格,扭转娱乐至上的倾向,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病态的审美乃至“审丑”,以文育人、以文化人。说到底,精致、细腻、温柔,可以是对于男性多元化审美中的一种;而以更多更有意义的“内在颜值”,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也应该永远是公共传播中的主流。
评论:
说实话,我也不喜欢这种阴柔审美。可无论是阴柔的男星,还是他们的粉丝,都不是一夜之间蹦出来的。成年人起码要负一大半责任。
如今大多数中国家庭,都不同程度存在把男孩当女孩养现象。男孩行动受限,走路怕摔着,跑步怕绊倒,溜冰滑板之类能别碰就别碰。踢个足球,都有大人怕孩子被球砸坏脑袋。甚至出现过因为孩子吃饭问题,家人之间大打出手的奇闻:父母说别喂,老人说少吃一口不行。孩子就这样丧失了起码的动手能力和自觉性。
男孩要是犯个错,一些家庭热衷于给孩子找借口,呵护“幼小心灵”。可这样一来,很多男孩到成年也不会知道,责任感是个什么东西。
还有备受诟病的“丧偶式育儿”,父亲在孩子教育中的缺位,同样导致阳刚之气欠缺。
再看学校教育,幼儿园到小学,女教师远多于男教师,这本就容易导致男孩女性化倾向。更糟糕的是,在许多老师看来,安静乖巧加成绩好,就是好学生的标准。那些喜欢追逐打闹,动不动就向老师提出古怪问题的男生,简直就是惹祸精。可实际上,要求男孩与女孩一样安静,本就是对天性的压制。
追求死记硬背的教育模式,也恰非男生所长。女生整体成绩比男生好几乎是小学的常态,男生则越来越没自信。以读写为例,男孩的手指神经普遍比女孩发育更晚,在同等年龄下,写字和弹琴都往往不如女孩。但这种生理差异,在一些学校里被归纳为“男孩不用心”。
男孩过于充沛的精力,往往使他们无法安安静静地听相对枯燥的课程,这当然需要引导。可很多家庭和学校没有这个耐心。为了让大人满意,男孩也得去学习女孩的性格特征,努力学会安静。
长相“娘”的男明星走红,除了从幼儿园开始、从家庭到校园都在“打造”的男孩女性化,已成为许多孩子乃至年轻人的审美基础外,另一个原因在于,对于现在以女性为主的粉丝群体来说,在现在的年纪,喜欢人畜无害的美,更符合心理的安全需要。另外,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精致化,也导致对偶像的要求走起了精致路线。
资本显然看到了这一点,更看到了粉丝群体蕴含的巨大经济潜力。他们所做的,就是强化这种喜好,捧出一群过分阴柔的男星,在影视剧、舞台上尽情展现男性女性式的美。
这其实已经不是性别观的问题,而是资本衍生的审美庸俗化。
对这些男星口诛笔伐甚至喊打喊杀,当然也没必要,尽管我不喜欢过分阴柔,但同样也不喜欢实则粗鄙的假阳刚。不过话说回来,一味为“娘炮”辩护,我也不赞同。阴柔审美带来男孩危机,肯定不是一个伪问题。
作者 / 叶克飞
来源:人民网、澎湃新闻
▲ 女子深夜10分钟内没回复领导微信,竟被开除!结局让人意想不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