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僻静的半山腰处坐了一个上午,吃过背包里带的午餐。站起来后发现,在一侧的山体中间离地面2米处有一条缝隙,我轻易的攀了上去。以我的身材,把背包拎在手中刚好能挤过去。往里挤了约有3米,折了一个弯,便来到了一片开阔的空地。这片圆形空地直径也有20米,四周山峰林立,向上一看,我像是掉进了巨井之中。向对面望去,离地面1米处有一个宽超过3米,高过2米的山洞便映入眼帘。洞口左侧书写两个篆体大字:“无涯”。
洞口前坡度并不大,轻轻的一个助跑,我便进了这个名为“无涯”的山洞。
洞口正朝向正午太阳的方向,我一点点适应着洞内的光线,慢慢向深处走去。山洞非常干燥,里面没有任何植被。山洞基本是笔直的,我走了约20米,发现再向前走没有手电什么都看不清了,这时才停了下来。环顾了一下四周,我发现在山洞两侧石壁上竟然刻满了东西。虽然刻痕不算很深,个别地方也有灰尘覆盖,但我只用手轻轻一抹,刻痕便都清晰的显露出来。我脱下衬衣几下挥动,马上看清了壁上有字也有图,文字皆为正楷体,每个字有火柴盒大小。我首先想到的是,莫不是发现了古人留下的武功秘籍?
在洞中有光线的这一段来回看了个遍,首先认出的是一篇讲解古传法帖“仓颉书”的文章。这篇讲解文章有大约二百字,五六幅图,文章的两边各用三个“卍”字花纹与其他的文字分隔开。
宋代“淳化阁法帖”中收录的“仓颉书”,传说为造字的圣人仓颉所留。但我仔细看了这篇图解文章,却被惊呆了。稍后我做讲解时,希望读者做好心理准备,不要被惊掉了下巴。
看完了“仓颉书”,我才惊觉太阳向西移动,山洞中能看到的距离越来越短,而我没有带手电筒。看“仓颉书”用了半个小时,已经只能看清洞中10米左右的石壁了。
我又将这10米山洞的两侧石壁来回走了一遍看了个大概,原来洞中所刻尽是古代碑刻、字帖的破解文字和一些古文释读。
这些文章甚是深奥,所幸的是我带了纸和笔(那是三十年前的标准配备,不象现在外出的最低配置是一部手机,能轻松解决当时急切需要的纸笔、光源、定位、通讯工具)。我马上开始从山洞深处向外抄写,争取在天黑前把这10米长的两侧石壁上的文字全部抄录下来。
抄写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篇专门介绍此“无涯洞”来历的文字,因为赶时间,我只粗略的扫了一眼,并没做记录。后来根据零星的记忆,从这篇文字中整理出二条内容:
一、其中提到了农历“七月十九”,也就是我进山洞的那一天。所以后来我认为,只有每年或某年的七月十九这天山洞洞口才能打开。
二、曾经有人在看完“禹王碑文”后,发生了洪灾。
到接近洞口抄写完成,也只是黄昏时分。抄写完成的有“夏禹书”、“红岩书”,熟记于心的有“仓颉书”,还没有看到有所谓的“禹王碑文”。
然而“好奇害死猫”,发现洞内3米已经看不清楚,我摸出烟和打火机,又向洞内走去。走到离洞口10米,这里已经全黑了,我点着一支烟,每次猛吸一口,便接着微弱的火光,在石壁上搜索着“禹王碑文”的踪迹。又到了20米深度,在右侧石壁上我终于发现了这篇关于“禹王碑文”的文字。
我又一次划着了打火机,看到关于“禹王碑文”的讲解,只是在原文每个字的右侧对应了一个字,下意识的我从左上角开始读起来:“五丈原游记”。
歪打正着,这五个字竟恰好是标题,然后从左上角横着读,每4个字一句,每行两句,这是我从上到下一撇之间看到的,然而就在这时,手上钻心的痛让我迅速甩掉了打火机。
是打火机烫了我的手。随着洞外天色越来越暗,洞内漆黑一片,还有那句“禹王碑文”看完发生大祸的谶语,让我被手上猛然传来的痛觉惊出了一身冷汗。
我正要转身向外走的时候,却因心神突然的安宁,听到了山洞的深处传来了敲击声。
敲击声每次相隔约半秒,非常匀称,这样的节奏绝不会是大自然或动物发出的声音,我猛然惊觉,洞的深处有人!
我循着洞口的亮光飞速跑向洞外,找到了那条山缝,拼命向外钻。这时却发现,几小时前我背着背包轻易进来的这条缝隙,我竟然挤不出去了。
第二章:夏禹书
“夏禹书”记录了六味常用中药名称。洞中明确记载,只是列举了中药名,而不是一副药方,虽未见于十八反,但也千万不要当做方剂尝试服用。
六味中药依次为:
第三章:仓颉书
“仓颉书”,本为一首“咏米”诗。
作者无心让人识破其意,所以此书并不够严谨。
其字数,不是表面上的28个字,一个字可能是原文的两个字,两个字也可能是一个原文中的一个字。
“仓颉书”的排列顺序是从左至右,从上到下。左上角两个字作为标题独占一列,依次向右三列,四行七列或四列七行的摹本都自作聪明地破坏了“仓颉书”原文的内容。
齐家少存无益
出外当兴此坊
先觉名之为养
现今一片黄花
标题:咏米
诗意为:米,居家储存少了没有益处,在外应该从事米坊这样的行业。先觉把米称为养身之本,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黄色稻花。
第四章:红岩书
洞中记载的“红岩书”,现在普遍称为“红崖天书”,位于贵州省关岭县。
如上图的“红岩书”碑文,现在只是作为诸多拓本之一存于世上。
此碑文原为元朝时期会道门“明教”的藏宝图。在贵州的某处山峰之上,向下可以看到山下十二个土丘,其中的两个为藏宝之处。
因为时值乱世,财宝最终并未埋下,只空留了一张巨型藏宝图,给后人无尽的遐想。
“红岩书”包含四句诗和一幅图,我下面尽量将其还原给读者。先把诗中每一个字找出来。
怨家
己之
所明非
以口舌压人
此
公三
才
皆备
二丐
同化
钱财
碑文按照从右到左,从上至下的顺序,组成一首诗:
而每句诗的最后两个字,才是密文所在:
所压皆钱,明人备财!
右侧即是一幅配图。这首诗的意思是:布施的冤家自己心里早已经明白(二乞丐左侧的断肢卖惨,右侧的跪地求财,多半是一出双簧戏),并没有逞口舌之利去揭穿他们,仍然照常布施。此人人品如此高尚,天地人三才皆备,两名乞丐是一同乞讨钱财。
我请人把碑文还原成了一幅诗画作品,更便于读者理解。
第五章:禹王碑
下图是传说中在衡山出现过的禹王碑,又称“岣嵝碑”。
这是我从网络上找到的最接近我当年所见的碑文图片。之所以说是接近,是因为这张图片抄写的也非常不认真。
经过上图的对比可以发现,左右两边根本就是两种风格。而我知道,衡山洞中的“禹王碑”,每一个字都像左侧那样工整,是抄写的人越写越潦草,画成了现在这个模样。
当时我手持打火机当光源,估计一下看了也就十几秒钟左右。我看到了左上角五个字是“五丈原游记”。
除标题外,正文是从上开始,每行2句,每句4个字。
每句的书写也是从左到右。我自认为记忆力相当不错,但当时真的是被震惊了,从上到下都看完了,却几乎什么都没记住。
除了这几个连在一起的字,其他的一个字也记不起来了。明显当时在这个地方多看了一眼。
根据这个“不”字可以看出,“禹王碑”中至少有一部分字,写上去的是字的背景,中间显现出来的是那个字,整个过程就像是雕刻印章一样。
另外这个“禹王碑文”跟大禹没有丝毫的关系,只是后人游五丈原写的一篇感念武侯诸葛亮的游记文章。
我们现在看到的碑文,在不知多少次的翻抄过程中,至少有一次是极不用心的。更有无耻之人,把这个版本的碑文潦草之处自行修改美化,然后做成拓本。不知情的则认为这种拓本是较早出现,其实不然。
这三十余年中,我至少接触过四五种清朝晚期或民国年间的拓本,有纸质的,有布质的,有较完整的,有残缺不全的。甚至各地能沾上大禹名的名胜古迹,都有根据这种拓本刻制的纪念石碑。只有我知道,这些拓本完全是根据那个抄录并不用心的版本伪造出来的。
后记
大家能看到这篇纪实文章,我当然从山洞中无恙出来了。原来是我急乱之下,挤错了山缝。稍微一定神,我便找到先前进来的山体缝隙挤了出来。等跳到平地再回头看时,那条山缝却已经看不见了。
其实,我向来不信鬼神之说,所见到的所有怪异之处,后来我都用科学的方法一一解释通过了。
首先,我到过的山洞的另一端可能通向一座寺庙,我听到的敲击声是庙中敲打木鱼的声音。
最晚面世的“红岩书”最早被发现在明朝,所以可以肯定洞里的文字是明朝或以后所刻的。寺庙内的那一端洞口必定也是隐藏起来的,所以这样惊天的秘密至今未被公开。
刻写洞中文字的必定是一位住在另一端寺中的得道之人,有着非凡的见解,早已忘却了名利。
我更倾向于是多位高僧所为,一个人不可能有如此缜密的心思。亦或是诗书传家的低调文人带着几代的研究成果,半路出家在衡山寺中。
我后来在山峰的另一侧发现果然有一座规模不小的寺庙,为了不打扰僧人的清修,这里不便说出寺名。
更令我费解的是农历七月十九的巧合,我想可能是这样也只有这样:每年的这一天的正午某时,阳光的角度和高度正好能把那条缝隙显露出来。可能就那一次,我用尽了一生的运气,在后来的三十余年里,再也没有能接近这个秘密(文字部分均为原创;部分图片取自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